旧时书店,老板搜罗到某位学究中意的善本时,用牛皮纸一裹赶紧送到人家府上:“先放您这儿留着看,若不喜欢,赶明儿我再取回。”可谁又忍心让殷勤的店老板大老远白跑一趟?嘿,买卖就这么做成了。
这个故事在今天有了新的延伸:某派出所所长急需一本并不大牌的法律类书籍,可惜早断了货,后来找到版权所有者学林出版社。按需印刷担下了这次救急任务,只印了一本,按书的原价收费。
按需印刷解决了“踏破铁鞋无觅处”的书籍需求缺口,当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正所谓“爆款易得而孤品不常有”,按需印刷或许能以预售模式帮助读者“书海捞针”,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出版市场鱼目混珠式的“论斤卖”和“大甩卖”。
“需”从何来
就在上周,武康大楼内的大隐书局开张了,热闹之余,个别书友埋头摸索按需印刷的推广平台,只要在手机、自家电脑上点开网页就能操作。记者用手机支付宝扫码购买了两本连环画,价格比原价高出3%至10%。三天后,工作人员送书上门,随手翻看,纸张无损、颜色清丽,外行人真看不出与普通批量印刷书的区别。
所谓按需印刷,是指按照用户的需求,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和装订,实现即时出书和个性印书,缓解出版社长期以来尾大不掉的库存压力。这个概念里,核心在于“需”从何来,指向何处。回头看传统出版领域,又有哪本书不是按需出版呢?无非是出版者里面,有些人的确找到了市场和读者需求,而更多人误以为自己找到了。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出版业对此多了几分思考与创新。
大隐书局负责人何旋告诉记者,这个名为“e本印”的按需印刷项目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牵头推广,希望帮助传统出版业做大“长尾效应”。去年底,多家书店、出版社加入了按需印刷联盟。
此前,学林出版社于2014年开通了网上“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”,按需印刷已成为其显著特色。社长段学俭介绍,平台不仅提供30%的原文试读,按原书价收费,更有只此一家的全文检索功能,并抓取了豆瓣、当当、亚马逊等网站的第三方评论,供读者参考。
按需印刷的市场有多大? 何旋坦言,按需印刷的影响力绝不是颠覆式的,而是锦上添花,指向绝版书、断版书、学术类等小众图书的印刷发行。学林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吴耀根认为,学术类著作难以像大众书籍一样蹭话题、吸热度,短时间内引发大卖,或许会有一两本忽然间大放异彩,但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。专注于学术出版的学林出版社常常遭遇小众图书不敢多印,而真正需要的人又无处可寻的尴尬,按需印刷正好拾遗补缺,解决了这个需求。该社的自出版平台上列出了按需印刷的书目,如《中国戏曲音韵考》《存在是什么》《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》等等,细读每本书下面的留言评论,如获至宝的读者们无不对这种新体验赞叹有加,一批高素质用户由此聚拢起来。